一、工程概況
某縣國稅局擬建一棟五層綜合樓、一棟七層住宅樓,場地開挖后在住宅樓與綜合樓之間將形成高18.1~21.1m(按±0計算)、長約56m的人工邊坡(簡稱BP1);綜合樓以西將形成高4.7~11.6m(按±0計算)、長約15m的人工邊坡(簡稱BP2)。
某縣國稅局對BP1邊坡擬采用臺階式放坡(邊坡中部設立馬道平臺),對該邊坡處理初步考慮:上部采用坡率法、用格構式錨桿進行加固,下部采用排樁式擋土墻。BP2邊坡后緣(場地以西)為規劃**街。
勘察工作技術要求主要遵循《建筑邊坡支護技術規范》(GB50/5018-2001)規范條文。
二、勘察工作布置及勘察方法
勘探點在開挖線外一倍開挖深度范圍內布設,勘探線垂直于開挖邊坡走向布置,共布置勘探線5條,每條勘探線一般布置2~3個鉆孔,共計布置鉆孔11個。鄰近邊坡鉆孔深度達到坡腳地面以下5~7m??碧近c位依據甲方提供的1:500地形圖用J6經緯儀實地放樣??辈旆椒ㄒ糟@探取芯現場觀察分析為主結合地表調查,并采取巖樣進行室內試驗。
三、邊坡地質背景
1、自然地理條件
場區地勢總體北高南低,北側山頂高程>**m,南側最低點為長江、高程175m ,場區高**~**m。場區處構造剝蝕丘陵區。
2、地質構造及地層
某縣城區處揚子準地臺之次級四川臺坳二級構造單元。區內無區域性大斷裂通過,構造以褶皺為主。場地處**向斜軸部地帶。場地巖層產狀280~320°∠6~15°。區內基巖出露系沉積巖,巖性為中生界三疊系中統巴東組淺灰色泥質灰巖、紫紅色粉砂質泥巖。
場地內及周邊大面積分布巴東組碎裂巖,斜坡類型為巖質斜坡。據地表調查及勘探結果,場地及附近未發現不良地質現象。
3、地震活動性及地震基本烈度
某縣城區抗震設防烈度為Ⅵ度,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.05g。屬弱震、少震區。建筑場地位于抗震不利地段。場地類別劃分為Ⅰ類,設計特征周期0.25s。
四、邊坡工程地質條件
1、邊坡形態特征
BP1、BP2邊坡平面上呈“┌─”形相交,走向夾角106°?,F分敘如下:BP1邊坡平面形態呈近直線,走向124°~304°左右、坡傾向214°左右、坡高18.1~21.1m。沿該邊坡傾向在中部處有南北寬約3m平臺,平臺以上坡面傾角42~56°、平臺以下坡面傾角20~28°。
BP2邊坡平面形態呈近直線,走向50°~230°左右、坡走向與公路走向近垂直,坡高4.5~11.6m(按±0計算),朝向場地方向坡面平均坡角約10°;該邊坡后緣(西部)為擬建**街,街走向方向平均坡角約30°。
2、邊坡巖土結構特征
據鉆探取芯揭露,在鉆探深度內,巖土層均為碎裂巖。該層屬于原巖層整體構造破壞形成,大致保留原巖結構、構造,巖體破裂呈大塊石狀,產狀凌亂,部分巖石塊體縫隙間充填黃灰色、黃色可塑狀粘土。
3、邊坡類型
邊坡巖體結構以碎裂結構為主、局部為散體結構,巖體構造裂隙發育無明顯的規律、膠結差,層面不發育,無明顯的外傾結構面,對照規范要求確定本邊坡類型為ⅢD,邊坡自穩能力為:8m高邊坡穩定、15m高的邊坡欠穩定,直立切坡后主要破壞方式為沿傾角為45°+φ/2的滑裂面剪切破壞。
4、邊坡巖土體性質
工作區縱波速度分布較低,均在0.8km~3.8km/s之間,其上部碎裂巖的波速度分布在0.8 km/s ~1.6km/s之間。
為了測定邊坡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,本次勘察共取鉆孔巖芯樣12組進行室內巖石抗剪切、單軸抗壓強度試驗及物理性質指標試驗。
根據統計成果巖石粘聚力c值范圍6.9~10.1Mpa,標準值7.6MPa;內摩擦角φ值范圍32.2°~33.8°,標準值33.1°;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frk范圍13.6~48.4Mpa,標準值22.2MPa;巖石風干單軸抗壓強度frk范圍22.3~86.4Mpa,標準值39.9MPa。
五、邊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
根據規范現采用工程地質類比法、極限平衡法(直線法)對邊坡進行穩定性分析評價。根據規范,對永久邊坡,應考慮巖體抗剪強度隨時間減低的時間效應。巖體內摩擦角時間效應系數取0.90,修正后的巖體內摩擦角值為23.8°。巖體粘聚力時間效應系數取0.86,修正后的巖體粘聚力值為1.3MPa。邊坡巖體破裂角θ=45°+φ/2=56.9°。
1、工程地質類比法
據調查區內在 **年修建**路時形成了許多人工邊坡,邊坡類型、性狀與本次工作邊坡相似。修建**路時形成了人工邊坡部分邊坡坡角達50°~65°,坡高12~20 m,邊坡從形成至今達8年之久尚未發生邊坡滑移坍塌破壞,僅雨季偶見少量落石現象。說明區內邊坡巖土自穩坡角應該在50°~65°,巖土平均自穩坡角約57°。
本次工作BP1邊坡中部被緩坡平臺分為上下兩段,根據經驗對比初步判斷現邊坡處于穩定狀態。邊坡巖體破裂角θ為56.9°,邊坡巖體的等效內摩擦角φd為71.2°,θ<φd,說明邊坡整體穩定。
BP2邊坡坡高4.5~11.6m,根據經驗對比初步判斷現邊坡處于穩定狀態。邊坡巖體破裂角θ為56.9°,邊坡巖體的等效內摩擦角φd為71.7°,θ<φd,也說明邊坡整體穩定。
2、極限平衡法
根據該邊坡巖體性狀及邊坡可能的破壞形式,經人工切坡后形成的人工邊坡破壞控制因素為巖體強度,可能破壞形式為沿45°+φ/2破裂面發生剪切滑移破壞,依據邊坡穩定性計算原則:現采用平面滑動計算法對邊坡穩定性進行評價。邊坡穩定系數按下列公式計算:
Fs=R/T,R= Wcosαtgφ+cL,T=Wsinα。
針對該國稅局邊坡空間分布及其規模,選取2-2’、5-5’剖面進行邊坡穩定性計算。剖面形態為場地整平后下部直立邊坡、上部為原始邊坡?;泼鎸儆诩俣ǖ膸r體破裂面,假定邊坡沿破裂面破壞、破裂角度為45°+φ/2。計算參數如下:r=22kN/m3, C=1.3MPa ,φ=23.8°。通過計算:2-2’剖面邊坡穩定系數Fs=20.43、5-5’剖面邊坡穩定系數Fs=30.69,說明場地BP1、BP2邊坡天然狀態下其處于穩定狀態。
3、邊坡穩定性綜合評價
據前人資料,場區建筑適宜性分區為Ⅱ類,屬于建筑基本適宜區,場地區域整體穩定。
綜前所述,本工程邊坡在現狀下處于穩定狀態,邊坡坡度角一般小于巖體的自穩坡度角56.9°,說明該工程邊坡人工邊坡坡度角不超過56.9°時可保證邊坡的穩定。如人工邊坡坡度角過大或形成直立邊坡,邊坡存在沿45°+φ/2破裂角發生剪切滑移的可能,需對邊坡采取防護措施。
六、邊坡治理方案建議
根據邊坡的穩定狀況和邊坡穩定性出發,結合邊坡放坡條件及對坡頂規劃住宅樓的影響,建議對該工程邊坡采取如下治理方案:
BP1邊坡采用分級治理,即在**m 高程以上采用坡率法、開挖坡率采用1:0.50,并用格構式錨桿進行坡面防護;在**m 高程以下采直立切坡,用排樁式擋土墻進行支護。
BP2邊坡采取削坡處理,以降低邊坡高度,并進行適當的坡面防護。
七、結論與建議
在現有狀態下,邊坡處于穩定狀態,在工程修建平整場地時進一步切坡會加大邊坡坡角或形成直立邊坡,邊坡存在潛在局部性崩塌、剪切滑移破壞可能性,對擬建綜合樓和坡頂住宅樓安全使用構成威脅,應進行治理。
對于邊坡治理,BP1邊坡上部宜采取格構式錨桿封閉進行防護,下部邊坡宜采取排樁式擋土墻;BP2邊坡采取削坡處理,以降低邊坡高度,并進行適當的坡面防護。
邊坡支護、治理施工中應注意邊坡變形觀測,包括邊坡坡頂水平和垂直位移、支護結構的變形等,加強坡面檢查驗收,以便及時發現問題,解決問題。
我有話說
全部評論(7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2) |踩(0) |點評(0)
頂(0) |踩(0) |點評(0)